刚加完班又给自己挂墙上,攀岩人比谁都想得开

发布时间:2024-08-31 09:47  浏览量:22

三联电子厂Pro,作者:梅卡,编辑:Benjamin,视觉:刘卓,题图来自:AI生成

“如何应对存在主义危机?”

“去攀岩吧,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你会因为过于专注磕线而没空痛苦。”

这段话来自一张曾经在攀岩圈风靡的表情包,它勾勒出了不少攀岩人的真实心境,有人直接将此自嘲为“用攀岩逃避生活”,也有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延伸解读——攀岩是对抗现代病的最有效手段,“一辈子都不爱运动的男友,在爬墙半年后,不仅西医正畸、印度瑜伽、中式按摩都没治好的颈椎问题消失了,还第一次买起了运动装备”。

如今每年以30%增速铺开的室内岩馆,作为传统攀岩(野攀)的“城市版”,显然是都市人触碰极限运动的最灵活单位。你可以什么都不带就一头扎进岩馆,更可以不和任何人交流只面对自己的岩壁——而不是像球类运动一样为了找“搭子”被迫社交,更重要的是,纵使室内攀岩吹着空调、躲着蚊虫的安逸模式,常常被野攀人吐槽“没有灵魂”,但每次思索和行动后,成功登顶的正反馈效果,却是不含水分的。

也只有手指关节磨出厚厚茧子、习惯了“裹小脚”攀岩鞋的人才知道,周末和工作日的晚八点,最难排的队不在海底捞,而在人多到“下饺子”一样的攀岩馆,2015年在后厂村开业的香蕉岩馆,每逢周二和周四,还会固定出现一拨百度、腾讯的人来岩馆做晨练,而岩馆的营业时间也开始越调越晚,一直开门到深夜12点的岩馆,吸纳的正是刚刚结束加班的一线城市打工人。

一、花钱少,只是攀岩最小的优点

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前后,羽毛球、网球两项球类运动接连破圈,而核心话题都是——打球,太贵了,先是曾经的平民运动羽毛球,凭借着一桶球逼近百元的价格,让“月薪2万的中产,打不起羽毛球”,后有贵族运动网球露出它昂贵的真面目——中产们还没感受到“绿色鸦片”的魅力,更没经历过从1.5向2.0进阶的漫长折磨,就先折戟在了1万多块才30节的入门课上,转念一想,算了,还是熬夜追追美网,看看郑钦文用强力发球逆转大安德烈耶娃吧。

相比之下,因为小众而不起眼的攀岩圈,几乎与“割韭菜”的消费主义无缘,一双攀岩鞋、一包用于防滑的镁粉袋,都按顶配购置也能在2000块以内收手,如果你还是个攀岩新手,无论是想要装备升级、还是预约私教,都会得到老岩友一致的回答:没必要,先爬个一两年再说。

岩时大望路店的时钟

在一节入门课程之后,学会了基础动作和安全规范的你,就已经相当于出了新手村,岩板上密密麻麻的岩点,就是负责制定线路的定线员给你留下的考题,从难度最低的V0开始,剩下的纠结、气馁、懊恼,就只交由你独自面对岩壁,磕线100多次解锁一条低难度线路,也将同时解锁自己的毅力上限和岩友们的敬佩,而如果你在第100次之前放弃了,那也只能说明攀岩不适合你。

至于买一双入门级的攀岩鞋,甚至比买一双跑步鞋还简单,它不需要你先对照跑步鞋页面的脚型参考图,识别自己是低足弓、扁平足还是足外翻,更没有减震、碳板这些复杂的讲究,入门级别的攀岩线路往往脚点大、角度直,你只需要按照眼缘和舒适度购买即可,即使是La Sportiva和Scarpa 两个最受认可的品牌,入门款也都在500元左右。

而一双千元出头的阿迪达斯Five Ten510,已经能让你穿上大魔王Janja的同款,要知道,这是两届奥运冠军的同款、是胜率67%的满级攀岩手的同款。小红书上一位网友@三玄,甚至在海外遇上过穿国产功夫鞋攀岩的老岩友——也就是飞跃、回力最老款的鞋型,“这种鞋贴合脚底,弯折能力和抓地程度都没什么问题”。

至于镁粉袋、服装这些装备,经验老道的岩友早已为你打通了消费降级的路径,衣服裤子推荐宽松耐磨的旧衣服,不管是长裤、短裤还是瑜伽裤只要不卡档就行,镁粉袋不追求外观的则推荐山姆和Ziploc——这两家的保鲜袋都足够结实。

小红书博主@下雪了7788 在梳理自己2023年的攀岩记录时发现,岩时攀岩馆4800元的年卡,自己一共去了167次,一路从难度攀岩的5.9级别爬到了10C,“平均一次29元,哪里还有这么便宜的运动”。

图源:小红书@下雪了7788

二、爬墙而已,怎么就爬出心流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孩都是岩馆的主力金主,占据着2、3层商场高度的速度攀岩的岩壁,每逢假日便挂满了身轻如燕的小孩。速度攀岩对成年人来说往往稍显无聊——基本固定的攀爬线路并无太多技巧可言,攀个几次就会有在塑胶跑道练百米跑的枯燥感,但即使岩馆从业者也一度困惑,儿童对任何岩壁都有种天然的向往和熟悉,“不需要多教,恨不得自己就直接上手”,相比之下,成年人反倒更像是忘记了人类还可以手脚协调并用的那一个。

在成年人扎堆的抱石区,小孩哥姐们也常常无视臂展和技巧上的弱势,当你在一条线路上卡住时,他们还有精力爬上爬下给你做演示,而当成年人想捡回这种遗忘的攀爬本能时,一个高频词就出现了——做题。

在英文里面,每一条抱石线路叫一个problem,对应解题方法叫一个solution,一面岩壁就是一张三维空间上的卷子,双手触及TOP点则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同形状的岩点有着不同的抓握、踩踏方式,再结合上岩点之间的排布关系,解题者便可以从中推导出手脚配合的方式,不断思考每一个岩点的解题步骤,最后落实到攀登过程上,就是在用身体答题,“攀之前以为是体力运动,准备上墙时感觉是勇气的游戏,攀上之后才发现只是一个脑力运动”。

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何每逢周末后厂村的岩馆里,墙壁上便密密麻麻“长满了码农”,抱石线路的不同解法就像是写程序,反复磕线寻找最优解,则相当于寻找代码漏洞、Debug的过程,“高手会用更优雅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更为相似的特点则是,二者都需要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思考解法,但岩壁上的失败只关乎于攀岩者自身,你无需接盘前任程序员留下的屎山代码,更不需要顾虑产品经理的刁钻需求,岩壁将解题这件事回归到了最纯粹的境界。

这种状态无法通过三言两语向外人解释清楚,从事体育行业十多年的攀岩人黎双富将这种心流的状态,比喻为“灵魂在跳动”,“身体往上飞起的一瞬间,我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感受到心跳”。和王石一起投资了我攀攀岩馆的周鸿祎,在沉迷了攀岩3年后,甚至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做3小时以上的大型演讲时,都要先攀岩1小时,以此调动自己的大脑和身体。而岩友之间的关系也颇像一部分的蔚来车主,“一旦自己入了坑,就特别希望把朋友也拽进来”。

抱石不仅让你重新熟悉了身体上每块肌肉的力量、韧性,也让你的傲慢、软弱、犹豫暴露无遗。如今,一些创业者已经将考察合作伙伴的场合从饭局挪移到了岩馆,一个在岩壁上攀爬的人,是无法掩盖真实的自己的。

岩壁在向攀岩者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同样考验着岩馆的线路质量,如果说野攀人面对的出题人,是大自然用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留下的鬼斧神工,那么室内岩馆想要满足岩友的胃口,就需要高频率更新优质的攀岩线路。而这也间接构成了岩馆的隐形成本,优秀的定线员定一天线路的收费在1000~3000元,按照一天定8条线路计算,这些线路也基本会在2个月后报废。

目前,全国能做到2个月换一次线的屈指可数,香蕉攀岩会定期从海外请来不同风格的定线员,而岩时攀岩则时常从日本请来奥运会级别的定线员,据岩时创始人魏俊杰介绍,岩馆每年在定线上的投入高达300万。而我攀攀岩的另一位创始人赵雷,作为前中国队攀岩总教练,以及中国第一位洲际定线员,则可以每个月亲自定线,包括岩馆内的经典抱石线路鲸鱼头,还有一进门就能看到的拱形难度攀岩线路——它的灵感来自国内野攀者最有吸引力的自然岩壁,阳朔月亮山。

三、抱石,一个拯救了ADHD的运动

和多数的户外运动一样,传统玩法和专为城市人衍生出的“轻量版”玩法,中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分野。

就像是腰旗橄榄球起源于橄榄球,但在安全性、对抗度上几乎已经分化成另一种运动;精致露营和强调野外求生和探索的BC露营(Backcountry camping),在进阶方式上也完全背道而驰——前者强调复制客厅一样的舒适感,后者则注重轻量化装备、学习技能;而室内抱石、技术攀岩,同样也因为它们与自然的疏远,看起来“不那么正宗”,逐渐与传统攀岩分化成两个派别。

野攀界最具乌托邦理想的攀岩者,当属Dirtbag(脏包儿)一派,中文也称为“流浪攀登者”,他们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主动脱离了曾经体面的社会身份,仅靠着极低的物质需求维持生计,然后把全部生命都消磨在了攀岩上面。

Dirtbag的开创者Fred beckey就曾留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当时他正举着一张写着“Will Belay for food”(我给你打攀岩保护,你给我吃的)的牌子,在路边搭顺风车。而在将近80年的攀爬生涯中,Fred beckey不仅是地球上完成首攀次数最多的一个人,大概也是最熟于在麦当劳搜刮番茄酱和砂糖的攀岩者。

相比之下,室内攀岩更像是一个道场,无法离开城市的攀岩者,在这里重新学习取平静和专注的方式,毕竟,Fred beckey16岁便首登绝望峰的天赋、驾车4小时往返北京市区和密云白河峡谷的自由时间,并未平等地赋予每个人,但抱石馆墙上的每一个岩点,却提供了屏蔽城市里嘈杂信号的屏障。

作为一名患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线上工作者,小红书博主@小狗hellowold 就将岩馆封为自己心中的“ADHD的最佳工位”,爬不动了就工作,工作累了就上墙、让信息过载的大脑重新开机。

“其实累得想吐,但不拼一把就得回去上班了,还是值得一试。”

三联电子厂Pro,作者:梅卡,编辑:Benjamin,视觉:刘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