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萍踪》雷建珂文集之七(中:流淌在心底的温暖)
发布时间:2025-04-06 07:10 浏览量:3
流淌在心底的温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的诗句,道尽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悲思和伤怀。宋之问“故园断 肠处,日夜柳条新”表现了人生更迭的必然和对世态炎凉的讥讽,更具深 意。在一段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晴好之后,便是阴雨绵绵教人愁肠百结 的清明,此情此景,不禁回想起妈妈的一些往事来了。
家里的竹子园
老家先前的院子,被一片竹园环绕着。常年郁郁葱葱占据了整个院子 南边的近乎大半的区域。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离家在外闯荡,家里常年 碧绿茂盛的竹园,以及在竹园里经历过的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便定格在了 心底。那些常年离家在外的日子里,最美好的向往便是回到那方有着竹园的家,与昼思夜想的爹妈团圆了。家里的三间草房,坐西向东。爷爷奶奶住北屋,中间是堂屋,爹妈住南屋,只有前檐有一方可以糊窗纸的方格窗,后檐为土夯墙没有窗户。窗外便是常年郁郁葱葱的竹子,若是刮风下雨竹 枝竹叶便会把窗子罩得严严实实。尤其是冬天下雪,雪压竹丛窗外更是黑簇簇的一片。屋里一年四季昏暗不堪。
那时爹爹不分昼夜忙着农业社里的事情,爷爷奶奶每天忙着出工,偌大的院子时常就妈妈和孩子,常年郁郁葱葱的竹园就变成了一种莫名的恐惧。长年累月对竹园的恐惧,竟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到了六十年代末爷爷去世后,家里才在院子北侧盖起了一 座面北朝南的三间瓦房,奶奶从北屋搬进了阳光更充足的瓦房子里,北屋改作灶房,爹妈依然住在那间靠竹园的房子。爹妈从 1957 年结婚到 1982 年的 25 年中,一直住在那间阴暗的老房子里。期间妈妈先后生育了我们兄弟五个孩子。1981 年我离家后的第二年,家里在原来草房的位置,将原来低矮灰暗的茅草屋翻盖成了高大明亮的瓦房,后檐还是没有窗户,爹妈这才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北屋。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初,因气候原因关中绝大多数竹园开花枯竭,家里的竹园也未能幸免。自从家里没了竹园后总 像似缺少些什么,也便利用每年过年休假的机会陆陆续续另移植一些竹子回来。几年下来院子一角便又有了一丛约 20 多根的不大的小竹林,虽说 不算高大挺秀,却也让院子有了四季如春的韵味。就这样我还不知足,两年前过年时又从小妹家的竹园里挖来了了六株高大挺拔的成年竹子,在院子大门里侧正对上房的花圃内一溜排开,一帮侄子跟着我前呼后拥,有的挖坑栽种,有的提水浇水好不热闹。不料这次的竹园恢复行动,竟然让几十年没发过火的妈妈大为光火。见妈妈如此动怒,使我联想到妈妈曾经对家里先前竹园的怨恨,不禁懊恼万分,随之草草收场。竹子喜水,而那片花圃地势较高时常处于干旱状态。
我走后妈妈不顾病弱的身体,每天坚持提水浇灌那几株大竹子。之所以那样不是因为妈妈喜欢那些竹子,而是她知道那是她钟爱的儿子喜欢和栽种的。那些倾注了妈妈心血的六株竹子因为当初栽种方法的缘故后来一株也没有成活。2007 年我条件稍好一些时,便在县城买了房子准备让爹妈住, 而那时爹爹已腿脚不便终于没能如愿,只是到新房子里坐了一回,留下了爹妈最开心的一张合影。
黄花与苦瓜干
在关中老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客办酒席吃臊子面必不可少。无论是做酒席还是制作臊子面,有一种菜必不可少,这就是干黄花菜,而且最好是本地产的。
据查,黄花菜为萱草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鲜质嫩, 营养丰富,富含花粉、糖、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 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黄花菜常与黑木耳等斋菜配搭同烹,也可与蛋、鸡、肉等做汤吃或炒食,营养丰富。有较好的健脑,抗衰老功效,是 因其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对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有重要作用,人们称之为 “健脑菜”。
爹爹一生勤劳,为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应酬,爹爹惯于事事自力更生。我们小的时候,除了上学的课本笔墨、调饭的食盐、日里常用的火柴 和帽子,其他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包括理发、衣服鞋子等等全部由爹妈操心解决。记得很早的时候,爹爹便在门前屋后的田坎水渠边栽种了大量的 黄花,每年的夏秋之际门前屋后一丛丛碧绿茂盛的黄花枝叶间,便一茬茬冒出金灿灿的花蕾。这种景象已成为这个季节里我家门前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到这时爹妈便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黄花称之为金针菜,是川菜和关中菜食中的重要配料,其采摘和制作十分严格,必须在花蕾将开未开之际采摘,否则便不可食用。
采摘回来的新鲜黄花不可直接食用,其中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物质,被肠道吸收后会在人体内合成另一种叫“二秋水仙碱”的毒性物质,对人体损害较大 ;同时黄花菜富含蛋白质,又易于霉变,因此加工制作极其讲究。黄花花蕾十分鲜嫩,采回来后必须小心翼翼地清洗干净,再入笼蒸熟。蒸熟后等距平铺于干净的竹席上晾晒至八成 干,至此已是第四道工序了。为了保证储存及其品质的稳定,还需要将每 条蒸熟半干的黄花菜蘸上上好的菜籽油。蘸油后须第二次晾晒到黄花菜通体金黄透亮。至此,这一批的成品黄花菜即可收捡储藏了。
由于黄花菜花 季从每年的 5 月开始直道 8 月要持续长达三个多月,而其中的每天都需要 多次采摘,旺季时往往每天都要若干次反复这些固定的程序,而且每一个 花蕾,每一道程序都需要仔细认真,不容含糊。这些持续大量而繁琐的工 作多由爹妈配合才能完成。到了二〇〇七年,爹爹生病到不能生活自理, 照顾爹爹和采摘制作黄花菜的工作就全部落到了妈妈一个人肩上。家里从 以前的一大家到后来的几小家,谁家也没有花钱买过黄花,全出自于爹妈 的辛苦采摘和精心制作。
还有我十分爱吃的苦瓜干。苦瓜干制作相对简单,只需要将成熟的苦瓜采摘、洗净后切丝晾干收藏即可。吃的时候将苦瓜干温水浸泡后炒肉或汆熟凉拌都非常美味。苦瓜更是时下调理“三高”的上等佳选。妻子前日刚从老家回到龙城,顺便带回了一些妈妈前年和去年病中忍 着病痛采摘加工而成的黄花菜和苦瓜干,每一支黄花菜都晶莹剔透、金黄 灿灿,每一丝苦瓜干新鲜清亮,像是妈妈刚刚完成的杰作。每一次吃着妈妈亲手做成的这些美味,都会禁不住深深地思念妈妈,回味妈妈健在时的温暖,不相信妈妈真的会走远。
手作的鞋垫
我从小体弱多病,会经常出虚汗,脚汗尤其厉害。出脚汗当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最难受的是大冬天里出脚汗会打湿鞋袜,接着便会冻脚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出脚汗会十分难受,浑身都不自在。18 岁成年离家后,我出脚汗严重的毛病就成了妈妈的牵挂。出脚汗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但最简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鞋子里垫鞋垫、换鞋垫。妈妈总是在繁重的上工和没完没了的家务之余加班加点为我一针一线纳制鞋垫。纳好几双就让哥哥用包裹不远千里寄给我,生怕我没有鞋垫用受罪。我刚离家的 10 年间妈妈连续不断地供应着我的鞋垫,期间我还先后垫过和妈妈要好的老邻居陈家阿姨和童家阿姨的几双鞋垫。后来在单位机关我还垫过李哥家秀兰嫂子亲手一针一线纳制的花色漂亮新颖的鞋垫。
直到我成家后,才由妻子逐渐承担起给我纳鞋垫的重任。此后一段时期,为我纳制鞋垫的前期打衬成型的工作仍由妈妈来做,剩下纳针脚的程序就由妻子来完成了。在将近 20 年的漫长岁月里,妈妈究竟为我纳了多少双鞋垫已经无从计数了。纳 制一双鞋垫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其中有很多道劳神费力的工序,非常麻烦。我刚离家时的 80 年代初期还是人民公社化,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一切商品均需要凭票才能购买。买饭要粮票,买布匹要布票,任何商品均需国家配给的票证才能购买。不像现在只要有钱想买什么买什么。再说那时候不允许个人从事商品交易,大家都没什么钱。而做鞋垫尽管用料有限,但毕竟需要一些布匹和针线。家里人口多负担重,不可能买新布来做鞋垫,就只好化旧为新。
大人孩子穿旧穿烂 的衣服经过拆洗,就变成了一块块上好的做鞋垫的布料。有了这些布料还无法直接缝制鞋垫,还需要把这些布料在卸下的木门板上用熬好的浆糊粘贴成约 2 毫米厚的褙子,再晾干。晾干后的褙子便是做鞋底、做鞋垫都用得上的主要材料。做鞋底需要很多层褙子叠在一起,再用 2 毫米粗细的麻绳一针一针纳制完成。一双鞋子的工作量主要在鞋底。而纳制鞋垫要比鞋底相对容易一些,根据需要可选用一层或最多两层褙子剪成需要大小的样子,再用一点新布料做成面子,最后用棉线手工一针一针纳制完成后,一双鞋垫就算大功告成了。就是一个巧手姑娘或年轻媳妇,做成一双鞋垫少说也需要头 3、5 天到一周的工夫,实属不易。更何况既每天出工又安排 一家人生活的妈妈了。
我的脚和爹爹的大小相仿,2012 年冬月 16 爹爹去世后,我将爹爹穿的鞋子里的一双妈妈纳制的鞋垫留作纪念。妈妈看到后当即打开柜子,又从包袱里最下面的一个小布包里取出一双崭新的鞋垫。这双新鞋垫也是深蓝色棉布面料的,和爹爹垫的这双一模一样,一看就知道是妈妈亲手打衬, 并一针一线纳制成的。这是已经 72 岁的妈妈费了多少工夫和心血才完成的呀!而此时的妈妈已经眼花了 20 多年了,而妈妈打衬的鞋垫总是双层棉布褙子,因为厚实纳制起来就更加不易。这是妈妈一生中为我纳制的无数双鞋垫中的最后一双,这双鞋垫我用心好好珍藏着。
一色宝石蓝的棉布面子,上面是一色平整细致、排列整齐的雪白的棉线针脚,就像缀满了晶莹闪亮的繁星那纯净的夜空。这就是妈妈给儿子亲手纳制的鞋垫,既精雕细琢又朴实无华,既厚实耐用又绵软合脚。直至今天我的鞋子里依然垫着妈妈纳制的鞋垫,妈妈的鞋垫温暖着儿子的脚,温暖着儿子的心,陪伴着儿子把人生的路走得稳稳当当,踏踏实实。
今天清明,是妈妈去世的第 280 天。前夜,雨水淅淅沥沥打湿了思 绪。老天,阴沉着脸,忧郁沉沉。桃杏们过了花期,这厢枝头竞相堆满了 各色蓓蕾,刚刚抢了头彩的梨花李花们,伴着夜来的珠露在污浊的泥土上 装点着洁白的花径。
2015 年 清明 惠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