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隐形冠军”

发布时间:2024-12-12 17:00  浏览量:4

成都造AE200倾转过渡飞行。红星新闻|图

在成都,在不远的将来,不仅能在家里遥望贡嘎雪山,还能随时召唤“贡嘎一号”人形机器人——这是国内唯一、全球唯三,真正拥有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从到家那一刻起,“贡嘎一号”递拖鞋、冲咖啡,忙前忙后,人则可以解放自己,享受生活。

一个多月前,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实现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零的突破。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一直坚持以人形机器人‘大脑’为核心技术攻关方向,致力于打造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使人形机器人真正具备理解、推理、执行能力。”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张睿睿说道。

人形机器人作为极具潜力的未来产业,技术日新月异。相比60KG-250KG的业界普遍整机重量,只有25KG的“贡嘎一号”是全球最轻量整机。其最大负载、最长续航时间、最高负重比等数据,均领先于业界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贡嘎一号”整机零部件60%来自成都本地产业链企业,是名副其实的“成都造”。

成都造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Konka-1)。受访者供图

在蓉城,类似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各自领域内默默耕耘,不显山不露水,却拥有一招制敌的绝技的企业和机构还有很多。

“它们美而精、细而强,往往居于产业链的上游或中游,聚焦细分领域,持续突破创新,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创造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如此描述这一类型的企业,并将其称为“隐形冠军”。

这些犹如武侠小说中的“隐世高手”,为何选择成都?

园区、人才、供应链“三稳”

“贡嘎一号”背后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是四川省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的首个原点项目。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张睿睿表示,借助创新中心这个全新研发平台,他们将打造四川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方面高端人才的聚集地,逐渐形成人形机器人全球范围内的人才虹吸效应,为实现全国首个带“大脑”的3.0版人形机器人整机“成都造”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已成为成都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

2024年8月,成都市发布《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到2026年,全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100款机器人新品、聚集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建成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未来,创新中心将积极发挥链主龙头企业作用,深度链接成都市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成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布局,助力成都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领跑全国人形机器人赛道。”张睿睿说。

成都人形机器人发展进入快车道时,工业机器人产业也按下了发展“加速键”。

成都市中心城区东北部的龙潭片区,是成都机器人产业园,这里聚集着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卡诺普、国产机器人头部企业埃斯顿、国内AI巨头创新奇智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当前,园区正积极打造“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创新中心。

车间内人们专注装配。受访者供图

与成都给人留下的休闲、活力的既有印象不同,在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企业服务部部长李昭看来,许多创新企业选择成都,恰恰是看中成都的“稳定”。

首要是政策的稳定。对企业而言,创新创业氛围是否浓厚、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园区运营是否成熟,是选择落地的重要因素。

曾几何时,卡诺普只是三五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李昭清楚记得,园区为卡诺普提供了专家导师和免费的办公用房,使公司得以专心研究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之一的控制系统,短短几年,卡诺普便成了国产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企业的发展过程犹如火箭升空,每个阶段所需的推动力有所不同,相应地,企业在成长的各个阶段所需的服务也不一样。”李昭介绍。

园区提供的帮助,邓世海都看在眼里。这位年轻的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认为,园区很懂企业需求,像一个家庭,父母只有在真正懂得子女需求的情况下,才能为子女提供成长所需的环境,“给空间、资金、陪伴等,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相互成就”。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对创新型企业来说,人才稳定至关重要,而成都恰好是人才的沃土。截至2023年,成都人才总量达650.77万人、同比增长28.45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在蓉两院院士增至36人,蝉联“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最后是产业链的稳定。成都已形成从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园区内,工业机器人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体,再到下游集成应用,基本上都有代表性企业,产业链已初步构建。”四川成都成华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应用场景起来了,产业链才能发展”

“‘隐形冠军’不依靠低价或侵略性的价格战来占领市场,而是以卓越的性能取胜。”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一书中写道。

成都的多家氢能源企业,正是凭借卓越的性能,引领着行业发展。

运行时速160公里、最高续航达1000公里以上……2024年3月,“成都造”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运行试验,其顶部的动力源“金属箱”,正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下称“荣创新能”)制造的氢燃料电池。

该列车一年多以前在成都新津下线,装备荣创新能提供的第三代氢能动力系统,采用氢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相结合的能源供应方式。

荣创新能董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氢能及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维荣说,第三代氢能动力系统功率更大、效率更高,可以满足轨道交通时速200公里级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国内70%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均出自荣创新能。

在荣创新能的标准车间里,初代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形似储物柜。一旁的二代、三代产品经迭代尺寸已缩至行李箱大小。虽然尺寸变小,但功率还升至220千瓦,最大氢能转化效率更是提高到65%。

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列车。图片来源:“成都发布”微信公众号

与荣创新能追求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不同,四川轻绿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轻绿科技”)瞄准的是小功率氢燃料电池赛道。“只用100克氢气,就可以助力续跑100公里。”公司总经理杨坤如是形容。

过去一段时间,多辆氢能共享自行车悄然出现在成都街头,被市民称作“氢马儿”。它的助力来源是车座下方的350瓦小功率液冷型氢燃料电池系统,正是由轻绿科技自主研发,也是典型的“成都造”。

杨坤说,轻绿科技当初被吸引过来,就是基于成都提供的应用场景,以及背后成都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两年过去,企业已在成都开工建设年产10万套氢动力两轮车项目。

丰富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还能够提升创新效率,助力推进多路线技术开发。

“近些年,随着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以及产业配套逐渐成熟,氢能燃料电池的价格已明显下降。”陈维荣介绍,价格进一步下降特别需要规模化应用支撑,“规模上去了才能降低成本,应用场景起来了产业链才能发展”。

成都街头投放的氢能共享两轮车。轻绿科技|图

政府在应用场景的搭建中起到助力作用。2024年5月,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明确未来3年,成都将聚焦建设“绿氢之都”,采取系列超常规举措,实施“六大工程”,推动氢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三年翻一番,进入全国前五。

让企业惊讶的是,与成都的官员接洽时,他们熟稔氢能行业的技术细节。“很多地方官员会问氢能安不安全,需要我科普,但是成都市的招商人员对这项技术很了解,表现出较高专业度。”浙江氢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西南区域总经理钟鲁川说道。后来,浙江氢航顺势落地成都。

目前,成都氢能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2023年,成都市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空压机、车载储氢瓶等关键零部件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前三。

荣创新能车间停放的49吨氢能重卡。图片来源:“成都经信发布”微信公众号

“机会清单”:从“给优惠”到“给机会”

氢能的应用场景不仅在地面,还有广阔无垠的空域。比起常规锂电池,氢能无人机拥有长续航、高能量密度和环保等优势,在电网巡检、医疗物资运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于全力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的成都来说,氢能无人机的发展亦为其添砖加瓦。成都是中国大陆第三个同时运行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又有着深厚的航空航天产业基础。如今,成都正抢抓发展机遇,加速布局低空经济赛道。

2024年6月,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公司(下称“沃飞长空”)全自研战略产品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验证机,顺利完成全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转过渡等系列飞行试验所有科目,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企业,标志着中国eVTOL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AE200攻克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逐步有序地拓展飞行包线与运行边界,在全包线范围内验证了飞机的操纵性、稳定性、疲劳耐久性。”沃飞长空市场总监费岚说。

成都是沃飞长空全球总部所在地,研发中心集聚了近300名研发人员,这种选择与成都深厚的航空航天产业基础密切相关,这种基础也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根基。

以成都青羊航空新城为例,它吸引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链主企业,上下游企业也在此集聚。目前,青羊航空新城集聚2.61万家经营主体,其中航空重点配套企业213家。

有了肥沃的产业“土壤”,成都孕育出了多家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其中,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携恩科技”)便是典型代表。

携恩科技在2009年初成立时,还仅是有电子科技大学背景的一个创业团队。公司总经办主任李祯介绍,转型契机出现在2015年,他们通过天使投资进入无人机领域。

2019年,携恩科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城市机会清单”。当时,成都开始发布了《成都城市机会清单》,全面整合企业关心关注的可释放市场机会,促进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城市发展机遇。

“第一次参与城市机会清单发布的合作项目是无人机飞行服务,主要是基于无人机数字技术的河道污染信息化治理。”成都携恩科技董事长刘洋介绍。

从“给优惠”到“给机会”,成都市逐步建立了“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围绕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梳理出可供新业态企业参与的机会,不定期以清单形式集中发布,为企业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提供应用落地的空间和载体。

针对无人机企业,成都推出了一系列补贴政策,例如为起降点建设、运营提供补贴,对研发费用进行返还等。“这些措施并不是让企业靠补贴生存,而是帮助企业更有底气和信心投入到研发和市场拓展中。”李祯说。

“空域管理的限制是发展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城市飞行的成本和审批都比较复杂。”李祯表示,现在成都在不断优化流程,例如划定适飞空域和简化审批流程等内容。

携恩科技布设在成都市的无人机全自动机场。受访者供图

根据规划,成都将提升低空经济产业能级,推动低空经济从“飞起来”向“忙起来”转变。2024年,成都低空制造产业规模力争突破65亿元,带动低空经济全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

为企业厚植创新土壤

与深厚的工业肌理相比,安逸巴适的文旅气息是成都更亲民的一面。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已成为成都的一张名片。

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份,成都规模以上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5.9亿元,总量已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实现38.5%的快速增长。

与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们相比,成都的文旅板块正培育着一众“独角兽”企业。

“你们公司居然在成都?”每次外出谈生意,王磊常被问到这样一句话。

在成都办企业,王磊也很意外。十三年前,从北京来到成都的王磊,起初只是想休息一下,却意外发现成都这座城市同样充满了创业的活力,不少公司也在忙碌于各种创新项目。

命运齿轮重新启动。如今,王磊创办的星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星阅辰石”)手握“遮天”IP,已成为中国网文IP运营龙头之一。自2023年5月上线《遮天》动画以来,几乎每周三更新日当天播放量都能排名全国第一。

遮天专辑海报。受访人供图

《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3》显示,星阅控股为2022年四川省潜在独角兽企业,系四川省重点支持的文创企业。

星阅辰石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将原本分散在全国的供应商资源吸引到成都本地。如今,星阅辰石的主要供应商中,超过80%已经在成都设立了分支机构或总部。

“隐形冠军”“独角兽”频出,得益于成都在机器人、航空航天、文旅文创等领域的深厚积淀,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创新型科技企业厚植了“敢干”“敢闯”的优渥土壤。

12月5日,成都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佳驰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作为年内第六家上市的成都企业,佳驰科技上市首日,大涨151.11%。

隐身材料是实现装备隐形的基石,来自成都的企业佳驰科技,正是这一领域中的单项冠军。凭借在隐身材料的薄型化和轻量化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填补了市场空白,并成为成都市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

成都佳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图片来源:“成都日报”微信公众号

“公司2008年创业,最初只有4-5个人,但如今公司仅仅研发人员就超过130人。”谈及公司的发展历程,佳驰科技总经理陈良说,创新研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秘诀。

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型公司的必由之路,良好的营商环境则为企业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作为一家在蓉发展的民营企业,佳驰科技深刻感受到成都在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营商环境方面的持续提升。2019年,佳驰科技入驻成都现代工业港。

作为首批入驻产业园的企业,佳驰科技也见证了园区多方面的变化。陈良说,除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服务体系逐步优化……这些都是企业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外部推荐